华美海外
微信官方公众号

华美海外官方公众号

微信号:huameihaiwai

海外资讯,政策解读,预约服务,更多优惠,快扫码关注吧

手机端

华美海外移动版

huameihaiwai.com

海外资讯,政策解读,预约服务,更多优惠,快扫码关注吧

客服电话:13501583733
资讯首页 > 视频 > 越批评、越自信!美国孩子的厚脸皮是怎么炼成的?

越批评、越自信!美国孩子的厚脸皮是怎么炼成的?

2018-10-22235556
来源:留学全知道
作者:Nini

耶鲁大学曾有一项关于抑郁症的调查,中国留学生中明确表示有抑郁症倾向的比例高达45%,而美国学生中仅仅只有13%的人有类似情况。由此可见,漂洋过海带来的挑战,远远超过了学业本身。

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个很重要的认知差异,就是老美常说的“Don’t take it personally”(对事不对人)。这是西方人常用的一种沟通技巧,也是一种共识。

我尊重你这个人,
但我不同意你这件事。
 
常有家长和孩子说,觉得不适应,这跟东方文化是相反的。我们常常是“对人不对事”。

比如,我们与人合作时,事是跟着人走的,人相处的好,事情也会好办;人要是相处不好,不管你的事情有多正确,多么应该,我就是不给你办。所以在企业里,我们会有各种“务虚会”,为的是先增加对人的了解,看看你几斤几两,然后再一起干事儿;跟客户谈判,也要先建立私交,吃吃饭唱唱歌,然后再坐下来谈生意。

当然,美国人里也有对人不对事的,通常被人认为比较小心眼,跟人计较。但整体而言,“对事不对人”是他们的一种共识,对方也会期望你不要把“不同意见”太当回事,因此耿耿于怀,无法合作。

有时候,即使你们之前的私交非常好,美国人如果不认可你的观点或者方式,也会直截了当的反驳,或者拒绝合作。

举个例子,就算学生自认为和教授相谈甚欢,只要学术能力不够优秀,教授照样会拒绝为他写推荐信,或者直接在信里写“大实话”,陈述学生的缺点。中国的家庭和孩子们往往不能接受,觉得对方不给面子,不讲人情。


西方人(左)和东方人(右)表达意见的差距

美国人眼里的“人情”,意思是“我尊重你这个人,但我不同意你这件事”。

父母子女之间也是这样,他们往往不会因为孩子某件事做的不好,就对她说:你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而是会就事论事:我永远爱你,但你做的这件事,会让别人不开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孩子往往很自信,觉得世界是爱自己的,自己可以通过改变,继续做个好孩子。

而我们有些父母,一开始“吼娃”,就急火攻心,嘴比脑子快:

孩子考砸了:“你怎么这么笨,讲了多少遍的题目还会错?” 
孩子和别人争执:“我家孩子就是倔,讲死都不听,快去给人道歉!”

"做错题目" "和人争吵"是行为错误,而"笨" "倔"则是品行问题,同理还有"懒" "粗心" "不听话" "不合群"... 长此以往,这些都将成为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孩子分不清父母、老师究竟是不喜欢自己的某个行为,还是讨厌他这个人,他会觉得无从改进,因为无论怎样,自己都是不被喜欢的。


质疑=领导力,
招生官也喜欢爱辩论的孩子。

因为缺乏“对事不对人”的文化认知,所以我们即使到了美国,也往往不敢质疑朋友,尤其是老师的观点和行为;即使受到严重的侵害,也常常忍着不讲。

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否定某个人做的事,就是否定这个人本身。而如果这个人碰巧处在某个重要位置上,否定他做的事情,是一件让人恐惧的事情,宁可自己受害,也不敢把话讲出来。



早年看一个美国的纪录片,一位母亲去监狱探望杀害自己儿子的死刑犯,她对那个男孩说:“我永远无法忘记你对我儿子做的事,但我原谅你这个人,我不记恨你。” 那个死刑犯听了,眼泪哗哗的流下来。

中国的朋友们觉得不可思议。人和事怎么可能分开呢?但美国人认为,事情是可以改进的,人的观点和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要因为一个人的某一件事,而对她怀恨在心。固守着“过去”,不看向“未来”。

延伸到沟通层面,美国人之间如果观点不同,大家会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质疑、各方都站起来发表观点,如果有人急了,对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don’t take it personally, 言下之意就是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是对你的人身攻击,对方一听就明白了。
 
同样的,美国学校在录取时,也会考量孩子在面对质疑时的心态。招生官喜欢敢于提出观点,也善于接受质疑的孩子。美国人认为,这是学生能够融入多元文化的社区,发挥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的一项核心素质。


 
但对中国学生来说,要转变思维,挑战是比较大的。在辅导时我会发现,特别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她们对父母、祖父母提出质疑,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孝”;长辈哪怕是明显错误的,晚辈出于尊重,也要服从,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意见。

久而久之,孩子们学会压抑自己的想法,或者用非常委婉曲折的方式来暗示、表达自己的不满。但这样的沟通方式,在美国的面试和学习当中,是非常吃亏的。

美国的学校认为,如果孩子有想法却不敢说,总是压抑自己,迎合成年人,她们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将无法大胆提出质疑,带领团队进行革新,也就是说,缺乏美国学校看重的领导能力。


要转变思维,
从拓宽社交圈和阅读开始.

历届留学生里,很容易出问题的一部分孩子,往往来自于“骨子里并不认同西方文化和沟通方式”,却又把孩子送去了美国的中国家庭。孩子们在家庭里学会了尊重和服从,到了美国却要适应敢于质疑、“对事不对人”的文化;在美国重塑一套价值观,而回到中国又被父母否定……夹在两种文化之间,两边都不对,有的孩子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常说,如果你希望孩子未来到西方去学习,家庭需要在尊重中国文化的前提下,积极了解和学习西方人的文化与沟通方式,帮助孩子在出发前,迈过文化差异这道坎,不要在未来的学习中,因为美国人“很直接”、“常常挑战你”,而躲在宿舍里,不敢面对,不积极参加活动,孤独抑郁。

在留学准备阶段,家庭需要帮助孩子拓宽社交,突破华人的小圈子,多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让孩子在家长眼皮底下,低风险的体验一个存在文化差异的国际社区。


 
阅读原版书籍也是极为重要的。好的书籍是智慧的来源,相当于与世界各地的人在纸上交朋友。

英美倡导的“对事不对人”,核心是“说事”。那么,说什么,怎么说,用什么样的逻辑来说,是需要从书里学习的。要做到言之有物、敢于发声、并接受质疑,需要的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好心态,更需要智慧、方法和文化积累。

多读原版书,熟悉母语之外的辩论逻辑,可以帮助孩子打开一片天。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