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对很多中国家庭来说,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变得稀松平常了。
考上名校不容易,从名校毕业也不易。
这群象牙塔中让人羡慕的孩子,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凤凰卫视关注海外移民和留学的节目《生活在别处》,把镜头对准了三个世界一流名校牛津、哥大、哈佛中的中国学子。
一、“我要比他们多付出300%的努力”
进入名校,就意味着拿到一把通往成功的金钥匙了吗?
Cecilia Zhao曾凭在牛津大学辩论社时的一段辩论视频红遍网络,被誉为“长得比你美,还比你努力百倍”的学霸。
她是牛津大学辩论社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国成员,她的自信美丽让无数人惊叹。
1998年,Cecilia出生在中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9岁时,她就来到了英国利兹。
高中时代的Cecilia,高一就拿到了整个高中阶段的三科成绩,是妥妥的学霸一枚。
在英国“高考”(A-Level)中她还拿到了6个A+,成为她所在学校唯一申请到牛津大学的学生。
优秀的成绩并不是这所顶尖学府考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严苛的面试,才有机会进入牛津的大门。
由于牛津的高门槛,Cecilia所在的学校很难有学生能真正考入牛津、剑桥这样的顶级学府。
为了帮助Cecilia面试,她所在的学校派出老师给她做了7次全方位的面试培训,连校长都腾出一小时时间对她进行专业辅导。
但是在面试刚开始时,她还慌了。她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题目就是阐述下面这三幅图的涵义。
(图1)
(图2)
(图3)
当面试开始还不到10分钟,面试官就跟她说了停下。由于Cecilia选择了地理学专业,所以面试官希望她以一个地理家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突然的中场停止,Cecilia顿时觉得没希望了,肯定是自己的表现出了问题。
Cecilia临窗而坐,看到镜子里的慌乱的自己。她跟自己说一定要镇定冷静。
重新整理好思路的Cecilia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她觉得这三幅图是mind map,也就是人脑海里的路线(心智图)。
这代表了三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
家庭背景最好的孩子对世界有对好的了解,可以给出不同地区明确的地理概念。
而贫穷孩子从没去过这个地方,对世界的认知却是茫然的一个个点。
可以说这对她是一次重大的考验。
她进入牛津大学后,目标是进入牛津辩论社。
牛津辩论社,是世界上最富盛名和最古老的社团,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非常深远的影响力,影响力仅次于英国的议会辩论。当年在欧洲掀起的达尔文进化论大辩论,就是从这里引发的。
每周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政界高官、商界大亨、宗教首脑、意见领袖、诺贝尔奖得主、演艺明星,在这里一展辩才。
Cecilia是辩论社历史上首位华人辩论社委员。
网上被人传阅最多那段辩论赛视频,是她第一次在500多人面前辩论,身边围绕的都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
当时其实她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但她依然完美地完成了,此后她做出大胆决定,开始竞选牛津辩论社常委。
和她一起参与竞选的有13个人,而Cecilia则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拉选票的那天,是个零下十几度暴风雪天。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Cecilia从早上5点就起床,满校园地奔走,呼吁身边的人为她投票,忙到晚上10点才结束。她的努力获得了大家的祝福,最终205个人为她投了票。
最终,她以领先第2名几十票的好成绩顺利入选,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女性在牛津辩论社走到的最高位置。
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学习好,但是体育都不怎么行。但是Cecilia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
平时,她每星期都会保证6次的运动时间。早在中学时,她就已经是利兹市队的篮球队员。
现在的她则是牛津大学拳击队副主席。她正在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学生刻板印象。
身为一名华裔,她知道想获得主流的肯定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我是一个亚洲女性,我怎么可能会一开始就获得了他们的尊重和支持。
我要比他们付出300%的努力,要10倍甚至更多,才可能得到一样的尊重。
面对这样的现实,Cecilia轻松地耸肩:“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本身就可以比他们更好。”
二、“在喜欢的专业面前就是要靠自己”
郑爱欣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系本科生。
从小家庭优渥的她,出生于广东潮汕。小时候,由于父母经商的关系,她经常转学。三年级后,她就经常随父母迁移,这造成她独立的性格。
2013年她来到美国加州一所学院留学后,发现美国本科生可以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当时她也将信将疑,但觉得失败了也无所谓没什么损失,就大胆申请了。
由于美国强调通识教育,学生不用在一进校就选择专业。因此在大一大二阶段,郑爱欣学到了很多有趣的课程,也选择了她真正喜欢的专业:数学。
当时她的GPA(平均成绩绩点)3.96,她申请了5所加州大学的分校和波士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最后,成绩优秀的她顺利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三年级。
进入之前日思夜想的哥大后,她发现即使同在美国,世界名校真的不一样。
以前在加州,她觉得在生活很惬意,人们很放松,都好像处在养老退休状态。但是来到纽约,她聊天时总被人问及投了几份简历,人们的话题也总是和学习工作相关,瞬间觉得压力飙升。
有一次,她为了完成关于“校园内小规模的压力测试问卷调查”的暑假课题,她在校园内站了2个半小时就为了找5个人完成问题,可是每个路过的人很匆忙,都告诉她自己正赶着去考试、去图书馆、去见导师。
她觉得这所学校里的人真的都是在分秒必争。毫不夸张地说,走在哥大校园里的人不是行色匆匆,就是躲在在角落认真读书。
感受到高压氛围是哥大所有学生的感觉,但支撑郑爱欣的是对学业的热爱。她自认为对数学非常有天赋,所以即使在学霸云集的哥大,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很多老外都认为华人在数学上的优势,的确很多老外连乘法口诀都不会,需要借助计算器。
但郑爱欣认为这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关系,一直将数学作为重点投入的学科。高中时候的题海战术让他们熟能生巧。
她觉得来到哥大读本科的华人学子,基础上会好一些,但是长期来看,终归会学到大家都陌生的知识,那么这个时候,还是要靠你自己。
名校背景、优秀的成绩在别人眼里找工作完全不成问题,但面对着一封封拒信,向来自信的郑爱欣心理防线还是有点守不住。她形容每天醒来都会收到拒信,一年时间接受的拒信是20年来的总和,难免会有心理落差。
大三最后的成绩出来后,和心理预期有点落差,加上看到一位同学PO在网上的成绩,郑爱欣心里有点失衡,她第一次给学校的心理咨询打了电话。
因为各种压力找心理咨询在美国高校很常见。在哥大,50%以上的本科生都会接受心理咨询。
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如何找到发泄的出口非常重要。
心理问题正成为海外留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留学心态一定要摆正。
三、“因为梦想,我喜欢上了每天做实验和吃饭的生活”
早上8点起床吃饭,8点45到实验室,做实验做到12点吃饭,12点半做实验做到下午六七点,晚上到家查文件看资料到凌晨2点。
这就是哈佛大学材料工程系博士一年级学生金师鉴的生活,每天就这样从宿舍到实验室周而复始。
1994年出生的他,由于爸爸2010年曾在杜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当时在美国上了高一。爸爸也很支持儿子的梦想。
美国学校的自由氛围一下就吸引了他。天性爱自由的金师鉴默默决定以后到美国读大学。
初进哈佛一年,他不但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学霸包围,也深深感受到祖国清华北大毕业的学子们的压力。
在这个校园,他无时无刻听到身边的人在谈学习谈实验,压力巨大。尤其是一半的话题他都听不懂,更加着急。
但当他选了数学课后,发现这些MIT、清华北大的人也不过如此,上了一两周后,他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置身学霸周围的事实。
这个阳光的大男孩,平时除了呆在实验室外,唯一的娱乐的就是看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是他的最爱,连杂志都是《科学》。
金师鉴介绍,通常博士课程第一年主要是上课为主,第二年的重心就从课程转到研究,第二年结束后要对前两年的学习进行总结,并由导师考评是否展示出一个研究者的潜质,决定能否继续留在哈佛进行博士课题研究。
比起同辈压力,科研道路上的不确定性才是金师鉴真正的压力来源。他生怕五年下来自己的科研出不来成果,或者说成果出来后根本没意义。
相比国内人对哈佛的敬仰,已身在其中金师鉴对“哈佛人”这个标签有自己清醒的认识:
不是说我人到了哈佛,我就能代表哈佛了。
我只是哈佛的一分子,我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很优秀,我的优秀也只是我自己的优秀。
进名校不易,然而当自己踏入名校后就会发现人生新篇章原来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