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财政收入出现今年以来首次同比下降,尤其是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1%,这让一些小道消息愈发仿佛不是空穴来风。
最近,网络开始流传:一些神秘的税种正在酝酿中。
朋友圈更是出了一个以前鲜少听闻税——“弃籍税”。难道下一步国家要加强对这个群体的征税了?
1、先来看一下这张PPT。画面是一次分享活动,演讲主题是《酝酿开征的弃籍税》,作者是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司的税务官员。
弃籍税是个什么税种?顾名思义,这似乎是针对有移民海外倾向的人的,难道政府要对这部分人开始强化监管了?
根据PPT中的摘要简介,这个演讲中提到的“弃籍税”可能并非是国际税务中典型意义上的弃籍税。说的简单一点,PPT中的这个“弃籍税”根本就不是一个税种。
我们知道今年税务界的一件大事就是: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出台,这部税法吸收了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准则和概念,基于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引入了包括综合税制,反避税条款等新内容,同时对中国居民纳税人的判定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定义。
上述PPT中谈到的居民个人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的情况,在新个人所得税法中一共提到了两处,分别是第十条和第十三条。两处谈到的内容都是说纳税人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的,应当在注销户籍前办理税款清算。
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的第三十四条,则具体谈到了操作细则,这些人应该向税务机关申报如下事项:
1、注销户籍当年的综合所得,经营所得汇算清缴情况,
2、注销户籍当年的其他所得的完税情况,
3、以及以前年度欠税的情况
税收征管法规定了欠税纳税人需要出境,应当在出境前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理论上也允许纳税人提供担保。
一句话,你要出境,你要退籍,可以,但请你先把之前的欠税清了。对于大多数没有欠税的纳税人来说,这个所谓的“弃籍税”根本就没有任何影响。
2、那么国际税务中的正牌弃籍税是什么样的呢?
事实上,在西方国家中真正用“弃籍税”这个名称的只有美国一家,其他国家,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虽然也有类似的税收规定,但它们不可能叫这个名字。这主要是由美国特殊的税收制度决定的。
税法中最基本的一个议题是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一般来说,如果你被认定为居民纳税人,那么你就需要就你来源于全球各地的收入征税,而如果你只是非居民纳税人,那你就只需要就来源于该国的收入征税。
各国税法规定基本都是一致的,除了一些税收洼地或者税收天堂,比如像香港或者新加坡。那些国家或者地区就说,即使你是我的居民纳税人,你也只需要就来源于我本地的收入征税,海外来源的收入不用在我这里交,所以现在你应该就能明白了,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高净值人士都对移民香港和新加坡如此青睐有加了吧。
美国比较特别,美国的税法规定,只要你是美国公民或者美国绿卡持有者,不管你在世界哪个角落,不管你在美国住了几天,也不管你在其他方面和美国是否有紧密联系,你都是美国的纳税居民,需要就全球收入向美国税务局交税。
3、未来中国会不会向西方看齐,推出移民税或者退出税呢?可能性还是有的。就像PPT中所说的,为了抑制富豪移民,打击避税行为,防止资产外流,政府可能通过开征移民税或者退出税来对外界施压。
4、弃籍税是对放弃既有国籍者的税制安排。弃籍税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豪移民,体现税收调节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功能,打击避税行为并防止资产外流。
美国的弃籍税
不管是绿卡或公民,一旦选择放弃美国合法身份,只要拥有相当身家,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申报弃籍税(Expatriation Tax)要求。对绿卡持有者来说,如果在过去15年中持有绿卡长达8年,并且符合“适用弃国者”(Covered Expatriate)的定义,则需要与美国公民放弃国籍一样,缴纳弃籍税。美国《英雄收入资助及救助法案》生效。该法案提出了一个“退籍视同财产销售”的原则。如果你退出美国国籍,退籍时的所有财产都被视同在退籍的前一天以公允市价出售。这个时候产生的出售所得或者损失就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再来看回中国酝酿的“弃籍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二条增加规定:
纳税人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的,应当在注销中国户籍前办理税款清算。
这个条款在财政部部长的草案说明中没有正面提及,受到的关注度其实并不太高。但其中包含的特殊意义却不容忽视。
最初中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推出的是阻止欠税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出境的规定。
这一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出了退籍清税的概念,纳税人如果注销中国户籍,需要在退籍前了解此前的应纳税款。
具体的结清税款包含的内容是: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等,理论上也应该允许提供担保。
所以,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司所讨论的“弃籍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弃籍税。
然而,未来中国会不会向西方看齐,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弃籍税”呢?可能性很大,因为PPT上说了,“弃籍税”的好处有:
· 抑制富豪移民
· 调节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
· 打击避税行为
· 防止资产外流